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66章 一日去夷州,千载不得归

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 最新章节 第66章 一日去夷州,千载不得归 http://www.ifzzw.com/357/357656/
  
  
    海风浩荡,海水滔滔。

    以晋安郡——也就是现在的福州、泉州、厦门一带——到夷州的距离,也就是过个海峡的事儿。

    天气不好,可能需要比较大的船才能过去,天气好,小渔船也能横渡。甚至,极限情况下,体力够强、水性够好的人,徒手都能游过去……

    即便如此,沈乐飘在船头,看到的,也是一张张愁眉不展的脸。虽说树挪死,人挪活,那也要看怎么挪:

    刚刚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细软积蓄拿出来买了田地,家族人等筚路蓝缕盖好了房子,一季一季的出产,勉强填上了亏空,整个家族重新走向上升通道。

    这个时候,忽然又遭遇了一波大的袭扰,家族力量损失惨重,以至于不得不出奔夷州,这种情况,宛如小鸟拔羽,新树摇根——

    每一次搬迁,对家族的底蕴,都是一次极大的损伤。

    更不用说,从会稽郡搬迁到晋安郡的时候,家族总共迁徙了三四千族人,上万佃户、仆役;

    而经过晋安郡的袭扰,他们能搬到夷州去的,只剩下两千族人,三千佃户——

    剩下的佃户,要么伤亡惨重,要么大量逃散,要么,沈家已经失去了对他们的控制力量,没法强制他们搬迁了:

    反正都是给地主种地,在哪儿种不是种呢,为啥要搬来搬去?

    而对于沈家来说,特别是对于族长来说,减少的每一个人,都是一片阴霾,沉重地压在他们的心头:

    这么点人,在夷州岛上,能过得下去吗?

    事实上,确实非常艰难。登陆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安宁的结局。这个时候的夷州,还是真正的蛮荒之地,是当年卫温、诸葛直带着上万士兵,都没能扎根的土地。

    茂盛的森林当中弥漫着瘴气,哪怕有沈乐曾经的教导,不许喝生水,燃烧艾叶驱蚊等等,族人们还是纷纷病倒,发热、寒战。

    而当他们动手开垦土地时,更是要与岛上土著部落正面冲突,遭到他们频繁而凶猛的袭击……

    从头到尾,沈乐只能无力地看着,揪心着,却半点帮不上忙。看着一支支淬毒的箭矢,自丛林间射出,射在开拓者们身上;

    看着沈家健壮的男丁,体弱的妇孺老幼,一个个倒下;

    看着他们艰难地开垦水田,种下稻米,却在即将收获的时候,被岛上的土著冲出去抢掠;

    看着他们努力搭起的房屋,一个夏天,要被几次台风刮倒……

    “唉……这个年代的夷州,还是太不适合生存了……难怪……”

    到了最后,沈乐也只能发出这样一声叹息。难怪后世,要到明末时期,郑芝龙组织移民,才有大量移民挪过去垦荒,才有20万人左右的汉人,在那里组成汉人政权……

    难怪几次衣冠南渡,那些世家大族,宁可和闽粤沿海的土著打得头破血流,打出一次又一次土客之战,都不愿意搬到夷州去……

    可是现在后悔也晚了。整个沈家,已经无力再大规模迁徙一次,只能如同惊涛骇浪中幸存的一叶扁舟,在这座海岛上挣扎求存。

    三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几年过去了。一个简陋的寨堡终于建立起来,可以庇护家族,而开垦出的水田,所产粮食也足够养活全族,家族再一次走上了向上的轨道。

    可是,沈家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初登陆的两千族人,在疾病和冲突中,已减员近半……

    而当年带领大家一路南迁,在老族长过世后临危受命,又艰难支撑起夷州基业的族长沈炯,因旧伤复发,加上长期劳累和瘴疠侵袭,终于一病不起。

    昏暗的竹屋内,油灯如豆。族中的重要人物都围在榻前,面色悲戚。

    沈乐默默站在床边,看着这个因为他一念之懒,只能独自挣扎的族长,看着他蜡黄的、深深凹下去的脸颊,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不到十年,已经形销骨立,气息奄奄了……

    沈炯看不到他,也不知道他的存在。此刻,这位快速衰老,显然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族长,浑浊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后停留在屋顶的茅草上。

    目光空洞而遥远,仿佛透过屋顶,看到了为沈家人引路下海,带他们纵横海波的星辰,也仿佛看到了少年时节,无忧无虑的故乡。

    良久,他艰难地开口,声音细若游丝,周围人要努力弯腰,才能听清他的话语:

    “吾……怕是回不去故土了。死后,把我葬在高处,面朝西北……让我……能望着家乡……”

    周围一片安静。床头站着的幼子,床尾抹着眼角的妻子,都拼命忍住了哽咽,想要劝慰,又开不出口。

    只听得沈炯沉重地喘息着,一声艰难过一声,好半天,他的双眼忽然亮了起来,亮得灼灼如火:

    “还有……按老宅的样子……给我烧一个……陶屋……放在墓里。要……要一模一样……”

    他的声音渐渐低下去,手无力地垂落。整座大屋里,强自压抑的哭声,再也忍不住爆发了起来。

    老宅,老宅的样子……

    谁不想呢?

    搬到夷州来,是迫不得已,是避难,是为了保存家族实力。如果可以,等熬过这一轮战火,他们还是想要归乡的……

    和老宅一模一样的明器,指引着魂魄归乡的道路,也指引着家族子弟遥望家乡的目光……

    这个要求,在当年,在沈家还在会稽郡的时候,那是一点也不难做到。沈家自己就有瓷窑,工艺精美,不说冠绝一郡,也在郡中有赫赫声名。

    这么一件明器,家族的工匠,最多一两个月就能烧成——

    然而,流落海外多年,哪里还有能烧制精美明器的瓷土,釉料,和条件足够的瓷窑?

    沈家现有的条件,只能烧制些粗糙的陶碗瓦罐,如何能复原那记忆深处、结构繁复的江南宅院?

    甚至,连最好的制瓷匠人,都殒身在了战火当中。而那个人倒下的时候,甚至并不是在制作他珍爱的瓷器——他在水田当中插秧,然后,死于一支暗中射出的毒箭……

    “族长念着老宅啊……”

    “可这夷州,哪里去找会烧明器的匠人?”

    “就算有匠人,谁还记得老宅具体什么样?这么多年了……”

    众人议论纷纷,一筹莫展。好半天,屋角僻静处,一个从头到尾,几乎都在沉默的年轻人站了出来:

    “我可以去跑一趟。我翻过家族留下的图册,里面有老宅的草图,虽不精细,格局大致都在。我可以拓印一份……”

    他左右环顾众人,目光与几位族老,乃至族长的幼子一一相接。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而坚定:

    “而且,中原虽乱,江东之地总还有传承的匠人。我愿扬帆北上,去寻匠人,或者找到能烧制这等明器的技艺,回来完成族长遗愿!”

    “你……”

    “弘儿,你可想好了!”

    “海上风涛险恶,你这一去,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回来……中原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自从迁到夷州,沈家的力量,几乎全都放在开垦田园上。除了偶尔捕鱼,偶尔跨海运粮之外,根本不下海,自然也不再长途航行。

    而北上之路,不仅要穿越波涛险恶的海洋,更要再次闯入中原——据他们所知,中原地区,依旧动荡不安、战乱频仍……

    风险极大,近乎九死一生。

    但是沈弘的神色十分坚定,显然已经打定了主意,愿意冒这个风险。

    族老们互相对视着,很快,所有人的目光,又都落到了躺在床上,已经停止了呼吸的族长身上。

    族长临终之前,那猛然亮起来的渴望眼神,谁也不忍心拒绝——

    家族漂泊万里、根系几乎断绝的凄惶,又有谁,不感同身受呢?

    这不仅是一个陶屋、一件明器的问题!而是他们要记住故土,记住祖宅,记住他们的祖先……

    “去吧。”在族长妻儿撕心裂肺的哭声中,一位族老最终拍板,声音沙哑:

    “带上最好的船,最勇敢的水手。无论成败……要让族长,让我们所有人知道,我们没有忘记来处!”

    几天后,一艘紧急修补过的“绿眉毛”海船,升起了它饱经风霜,被反复撕裂、又被反复缝补起来的风帆。

    沈弘带着几名忠勇的族人和水手,在族老们的目送下,驶离了夷州简陋的码头,驶过崎岖的鹿耳门水道,向着那记忆中的故土破浪而行。

    而沈乐,也自然而然地踏上了船头,跟着他前行北上:

    战火纷飞,民生凋敝,但是,老百姓的日子还是要过。田地换了一个又一个主人,瓷窑也转了一手又一手,窑中的火焰还是燃烧不止:

    沈弘沿着海岸磕磕绊绊,一路北上,终于进入了熟悉的水道,找到了熟悉的、但已经不归沈家所有的窑址。

    田地被瓜分了,老宅倒了,只有那泥土和炉火的气息仍在,仍然有老师傅睁着被烟熏火燎的双眼,双手翻飞,在泥坯上精巧刻画,死死盯着窑门里的火焰……

    捧出家族剩余不多的金银细软,捧出仔细描摹了几遍、用油纸小心包裹的图案,和老师傅反复沟通。

    终于,一个结构精巧、细节逼真的陶屋泥坯,被小心送进窑炉,又在火焰的舔舐下爆开,倒地。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

    终于,沈乐在现代亲手修复的那座陶屋,以完整的,从未破损过的状态,站在了他的眼前。

    陶屋的一墙一瓦,一井一栏,赫然与他带领家族上了一个台阶时,建立的那座沈氏老宅,一般无二。

    “所以,这座陶屋,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吗……”

    沈乐微微笑了起来,凝视着这座拙朴却精致,光彩熠熠的陶屋。笑容下面,却还有一点沉重,挥之不去:

    这座陶屋,是怎么碎裂,怎么一部分流落到深海当中,海妖手里,另外一部分,深深地埋藏在淤泥里?

    沈乐不知道答案。他也只能静静的看下去,看着沈弘带着那件精心烧制的陶屋,跨越波涛,终于回到了夷州。

    看着那座陶屋被举族围观,族人们指指点点,回忆着故土的模样,家族血脉的共同记忆,仿佛由此更加紧密地凝聚起来;

    看着陶屋被小心地放入墓穴,族人们回首北望,轻轻念叨着“归乡”……

    看着更多葬礼陆续举行,星星点点的磷火绕坟三匝,投入那座代表故乡的陶屋……

    沈乐想,他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家族的人口太少了,死亡也太过频繁了。

    这点人口,在广袤的蛮荒中,宛如一堆小小的篝火,稍大的一阵风就可以吹熄——

    知识的传承最先出现断层老一代的读书人、工匠在疾病和冲突中不断逝去,只需要耕种的年轻一代,没有什么读书的必要,甚至因此渐渐淡忘了文字。

    然后,就是家族的史册故事,变成了口耳相传、细节愈发模糊的传说。

    一些不堪忍受瘴疠、台风与无尽争斗的小家庭,开始偷偷开出小船,趁着风平浪静,冒险跨海返回相对安定的晋安郡。

    另一些留在岛上的族人,则在漫长的岁月中,渐渐与当地土著融合在一起,语言和习俗也一点点被同化。

    数代之后,除了依稀记得自己来自“海的那边”,他们与土著已无太大区别,曾经的“簪缨世胄”早已是过眼云烟……

    几十年,或许上百年,弹指而过。

    终于,在台风和暴雨引发了山洪,泥石流冲垮了山坡,也冲开了当年族长的坟墓。

    那件曾经作为精神象征的陶屋,在洪水的巨力下,轰然碎裂。

    精美的屋瓦、梁柱、围墙瞬间解体,碎片被奔腾的洪水裹挟着,四散奔流。淤积在河口,沉入海湾,或者,海湾的深处,被被卷入海浪,带向了更远的深海……

    磷光点点飞散。模模糊糊的,有一声遥远的叹息响起,响在沈乐耳边,也响在那些还带着沈家血脉的后裔耳边。

    无论他们身在晋安,还是即将彻底融入夷州:

    “生养多多的孩子,积蓄多多的力量……”

    “谷满仓,儿满堂……”

    “然后,回去……回到祖地去……”

    “归乡……”

    “归乡……”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加兰2020的小说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最新章节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全文阅读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5200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无弹窗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加兰2020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