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1351章 这窗,怎么破回来了?(6k)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最新章节 第1351章 这窗,怎么破回来了?(6k) http://www.ifzzw.com/355/355048/
  
  
    地空、舰空雷达,别说一套雷达数量不止一个,就连个头也不是战斗机的能比得上,一台比一个中队的战斗机雷达加起来都重。

    所以他们能跟几打几,还算是能接受,哪怕是技术不够先进,说得难听点,分几台车制导,都能达到这个效果了。

    但是战斗机雷达就不同了,就那么大点,根本没有多余的天线等射频系统去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是说全靠一套天线后端在做事情,而且这套系统的个头,也就那么大一点点。

    在这个基础上,能实跟6打2,简直大大超出了同志们的预料。

    “就这么大点儿东西,能跟6打2?”一位同志没忍住,这个验收会总的来说没什么太大争议,唯一问题就是成果有点太出乎意料了。

    雷达所的总工点头笑道:“是的,这还是因为PD-63受战-7机头直径限制,所以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包括探测距离等参数,都受限制。”

    战-7的机头直径,也就是米格-19的底子,再怎么扩充和保留,总是受到机身直径限制的。

    所以这句话算是一句实话,但是有时候,实话最伤人。

    合着你们还觉得这个参数不够好是吧?

    这基本上意味着在当前作战环境和条件下,一半的飞机就能信心十足的冲上去接敌,特别是配合它100公里的探测距离,多一倍的敌人并没有什么作用,反倒是因为目标多了,选择面更大了。

    “这个……有战绩么?”一位同志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有的有的,包有的。曾经就靠这一手,在60公里外就直接驱离了敌机。”雷达所的同志笑道。

    说到这个,空军的同志也不甘寂寞起来,不久前的得意之作,大范围是没法说这件事情了,但是今天这个范围,都是有资格知晓这件事的:“对,这件事情是有的,而且我们可以透露一下,敌人是花旗佬。”

    他们说的,正是南部海域南礁群岛的那件事,我们几架战斗机雷达一开,硬生生把从吕颂出击的花旗飞机给逼回去了。这件事情,战绩可查。

    空军的同志的包票,让这件事情的真实性扣得死死的。

    而且这可是花旗佬的空军,而不是什么小鱼小虾。如果是脏三的飞机,那说服力就没着这么强,毕竟打夹了尾巴的丧家之犬,和花旗佬还是没得比。

    同志们一时间感觉有些不真实起来,我们的机载雷达得到长足的进步,这件事情他们相信,而且很有信心。

    但是信心再足的同志,都没敢想居然能进步到如此地步。从雷达所的汇报、战例以及世界当前机载雷达发展的现状来看,这台机载雷达,说一声世界第一,那是一点都不夸张。

    不仅是性能,还有功能上的领先。

    雷达所的同志并不满足于如此:“这台雷达的主要功能,是对空作战,但是我们相信,接下来我们可以一边继续发展它的对空功能和性能,同时还能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对地攻击功能,将我们的战-7变成真正的多用途战斗机,让我们的攻-5的对地侦搜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同志们哗啦啦的鼓起掌来,他们也没什么好挑的,也实在是不好意思挑毛病。

    对于这么一台明显领先世界的雷达,有什么毛病都不是问题,看出什么问题来,下来沟通两句也就完事。

    同志们喜笑颜开的样子,让高振东在旁边看着心情非常舒坦。同样在旁边看着的,还有防工委的领导和总工,除了具体做事的雷达所的同志之外,他们俩是最清楚高振东在这里面的作用的。

    防工委领导拍了拍高振东的肩膀:“振东,干得不错!”

    高振东摇摇头:“我就是动动嘴,跑断腿的,还是雷达所的同志们。”

    领导笑了两声,没有多说。振东同志就是谦虚!

    在同志们的笑声和掌声中,这台仅仅是长测,就从63年测到64年的雷达,彻底定型!

    PD-63,世界上第一台将前面所有的新技术集于一身,实现动目标检测的先进雷达,算是彻底上了户口。

    这个终验会议的时间并不长,加起来就大半天时间,主要原因,还是成果先进性、完成度都足够高,甚至还有各种战例支持。

    这样一来,事情就基本上没有争议,各个环节都非常快速、和谐,这在这种重大装备的验收上,极为少见。

    高振东上辈子可是没少听导师说他在参加验收时的趣事,严重的时候,也就只差打起来了。

    就在大家往防工委食堂走的时候,雷达所的总工走上来,跟着高振东一起往外走。

    高振东今天开会基本上没怎么主动发言,主要是对这个东西,他实在是太熟悉了。

    这里面提到的绝大部分新技术,都是从他手上出去的,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振东名义上是验收专家,实际上今天他也是被验收的一员。

    “高总工,怎么样,我们没有辜负你传授的技术吧?哈哈。”雷达所的总工笑道。

    高振东点点头:“嗯,这还用说,我可以说,在这方面,你们比我自己去用,还要强得多!”

    这句话不是谦虚,也不是互相吹捧,而是实话。这里面每一项新技术,高振东都敢说自己比同志们要强,但是组合起来能具体做成什么样,还是专业搞雷达的同志比自己要在行。

    “别别别,您这话说得我都不敢接了,哈哈哈。”雷达所的总工笑道:“对了,上次您指导的那个大气波导雷达的事情,我们已经开始搞了,同志们信心都比较足。”

    搞科研这件事情,基本上就是这样,成功越多,信心越足,算是一种良性的正反馈,而雷达所的同志们就正好走在这条路上。

    高振东边走边点头:“嗯,那就好,这方面,太细节的东西我也没有深入研究,细节方面,还要同志们多多想办法。”

    雷达所总工道:“你已经用行波管、数字信号处理器等技术,把这件事情的基础打好了,而且还把理论上的路给找了出来,剩下的事情,还是我们来吧,要不然我们都不好意思自称雷达所的了。”

    两人笑了起来,稍稍停歇的时候,雷达所的总工才道:“高总工,我记得防工委这边曾经通报过我们一件事,您说过,通过雷达可以成像是吧?”

    这件事情,是在讨论反潜的时候,高振东提起过。

    高振东恍然大悟,他们这是上一屉包子刚出锅,就在准备蒸下一屉的材料了啊。

    “对,是有这么回事儿。”

    “您说的技术,应该是指合成孔径雷达,对吧?”总工问道。

    合成孔径雷达成熟是比较晚,但是和很多其他技术一样,其实理论的提出,是很早的。还在半岛之战的时候,就已经由花旗科学家提出来了,在这方面不服不行,花旗那片土地,除了本地人之外,外地人还是很厉害的。毕竟那里在S2算得上是和平之地,本土除了被小鬼子的气球扔了几个无关痛痒的炸弹之外,一切安然无恙。自然能吸引饱受战乱之苦的欧洲人过去,这里面自然也包括了各种高技术人才。

    所以对合成孔径雷达(SAR),国内并不是不知道。

    高振东对此并不奇怪,点了点头:“对,就是这个,而且前景非常广阔。”如果说一般人对一个新技术的前景难以把握的话,那高振东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60年代提出的未来技术里,除了可控核聚变这种变态之外,大部分技术的前景他心里都门儿清。

    “那就太好了!您在这方面已经开始开展研究了?我们有同志也在搞这方面的工作,但是不瞒您说,现在还比较困难。”作为一种51年才提出来的新技术,我们现在搞起来比较困难算是正常情况。

    而让雷达所的同志高兴的是,高总工也在向这个领域伸手了!以他的风格和战绩来看,这大概率意味着在SAR这个领域,也许国内能获得一次大跨步的前进!

    让他如此有信心的,一是基础技术已经基本能够支撑SAR的发展,二来,就是在理论方面,他相信高振东只要伸手,就绝不会空手而归!

    这不是迷信,而是信任。

    高振东顿时就给整不会了,上次提起这件事情之后,一直没有下文,他还没准备呢。

    好在手上捏了一些备用资源的他,一点也不虚。这玩意他只要想,还是能准备得起来的。

    “嗯,刚开始,刚开始。什么时候有空,我们交流交流。”高振东也不虚,要说实物,这东西他可能短时间没法搞定,但是要说理论,他还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这东西几十年后就是放在大学课堂上公开教的。

    不过还没开始的他,现在自然不会深入,两眼一抹黑,没法说。

    他这句话听在雷达所总工耳朵里,却是无比的舒畅,稳了!稳了!

    雷达所倒也没有想着偷懒,就靠高振东去搞,但是能得到来自高总工这样的人的帮助,这个装备的成功率和速度,必定有肉眼可见的提升。

    要知道在高振东建议之前,同志们对PD雷达,大概也是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但是现在,甚至直接放了个世界领先的大卫星。

    高总工本来在雷达方面就颇有建树,虽然不深入细节,但却是不折不扣的领军人物那个级别,有他在SAR方面的努力,相信对工作的推进,帮助不是一星半点。

    “那就太好了!我们就厚一下脸皮,静候佳音。”雷达所总工道。他很清楚,这个事情,肯定不能他来定时间,谁知道高总工什么时候研究出阶段性成果?所以只能是他们等候,高振东召唤。

    这方面,真的不是雷达所偷懒,而是的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高振东穿越前的历史上,我们真正开始进入SAR这个领域,已经是十年后的事情了。这个技术的难度之高,可见一斑。

    这东西难,首先就是理论,然后就是硬条件,现在勉强硬条件因为高振东而解决了不少,但是理论方面的难题,依然存在,和高振东上辈子相比,改观并不多。

    “行,没问题!”高振东也不含糊,主要是这个雷达的用途,那是真的大!能用的地方,实在是不少。

    用雷达实现三维成像,不需要可见光或者激光那种通视条件,哪怕是分辨率低一点,用处也是极大的。

    看着两人讨论得兴高采烈,防工委领导和总工对视一眼,这样就对了。

    ——

    北方,白熊家,一群位置不低的熊大熊二,正在因为我们的回复而难以决策。

    难以决策的原因,不是因为条件不好,反而是条件太好太爽快,但是同时要求也不低,这就让他们陷入了纠结。

    负责汇报这件事情的,是利诺奇卡,他的部长坐在一旁,听着自己的得力干将侃侃而谈。

    “各位领导同志,这就是南方人的答复,爽快,但是贪婪。”把情况说清楚之后,利诺奇卡总结道。

    说实话,白熊说别人贪婪,这个笑话略显地狱,大致等同于花旗天天说人权。

    “南方同志在半导体生产线上如此大方,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利诺奇卡的上司,那位负责对我们的军事交流的部长补充道。

    按照他和利诺奇卡的想法,南方同志大概率是不会同意出售半导体生产线,如此一来,要求获得航天级元器件的要求就显得合理起来,南方同志是比较注意双方的情绪的,在这种情况下,后面这个小小的要求得到满足的概率就会提升。

    对于利诺奇卡的这个小把戏,部长同志觉得应该是会有效果。

    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南方同志根本不打折扣,甚至没有任何犹豫,用他们最快的速度回答——没问题,不过你们也得表示出和我们一样的诚意。

    这个速度之快,让深谙双方在相关事务上流程性耗时的部长,都深感惊讶。

    但是现在新的问题出现了,压力,给到了他们这边。

    南方同志极为爽快的态度,让利诺奇卡的小把戏显得有些多余和可笑,而且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都这么爽快了,那你们是不是也应该投桃报李?

    这听起来有些市侩,但是有时候,这的确能影响到一件工作的决策。

    先出手的白熊,反倒是因为我们果决的态度,被顶到了墙上。

    “不可能,船用反应堆?这绝对不可能!”一名毛子斩钉截铁的道。

    几十年后,白熊千古之后的大熊倒是真的会出租核潜艇,但是这年头的白熊,还没惨到那地步。当然,大熊出租核潜艇给脏三,里面也未尝没有给我们上眼药的动机在。

    “可是,我们也曾经给他们出口过核技术,船用反应堆相比能直接造成杀伤的核技术,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另外一位表示了不同意见。

    毕竟当年可是连小伊万都给了,虽然中途撤走,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最初就是给了的事实。

    “当年是因为……因为……反正情况不同了!两者之间不能等同!”

    对于他的意见,大部分参会者都表示同意,毕竟在获得船用反应堆之后,在远东的水下,对方的威胁就会陡然上升。即使远东和欧洲相比,并非白熊的战略核心,而且他们在这边的海上力量其实也并不强,但是远东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小觑,常规力量也就算了,核力量,有些超出忍受范围。

    “如果这样的话,那对方提出的航天合作的事情……”部长同志一边说话,一边突然感觉这事好像有些熟悉。

    看了一眼在旁边的利诺奇卡,他突然反应过来。

    苏卡不列!

    这特么不就是利诺奇卡的破窗理论的翻版么?只是这一次,被对方反过来用在了自己身上。

    一时之间,部长同志都不知道该露出什么表情才好了,南方同志果然不简单啊。

    “我们不需要任何帮助!”依然是那名反对输出船用核反应堆的人,看来刚才反对输出船堆,不仅仅是因为船堆本身各方面的原因,而是还掺杂了别的。

    这一次,有人不同意了,正是某太空设计院里,负责控制系统的人。他们在这里的原因并不难猜,这次南方人提出来的合作要求里,涉及到了他们,而且还很深。不只是控制系统,负责总体的人,也在这里。

    “达瓦里氏,不管是否同意他们的合作意愿,但是我必须纠正你的看法,我们需要帮助,尤其是来自南方同志的帮助!”负责控制系统的人没有犹豫,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事情就是如此。

    “为什么?既然他们已经同意出售半导体生产线,并且不以航天合作为生产线的出售条件,那我们获得了半导体生产线之后,就不需要他们的任何帮助。难道你们自己对于自己的技术没有信心?”

    石墨堆是半导体生产线出售的先决条件,但是航天合作不是。毕竟这东西相比既能生产Pu又能发电的石墨堆,在现阶段的重要性实在是比不上石墨堆。

    不过这人的帽子扣得有些大,放在他们的慈父在世的时候,回答这个问题时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喜提古拉格大酒店的体验券。

    负责总体的人抬起手,止住了控制系统负责人发言的冲动,在这方面,控制系统负责人有些稚嫩。为了手下的安全,他决定亲自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并非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是我认为,我们需要一股力量,来分担我们的压力。长久以来,我们实际上是在以我们自己的力量,对抗整个大洋公约组织。越是高技术的领域,就越是如此。我们的祖国母亲太累了,她需要休息,需要让她肩膀上的担子更轻一些。”

    他的话,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他们不是不知道这件事,而是刻意的在回避这件事。

    系统总师继续道:“我的同志们,我们要知道,花旗人已经在认真的、不顾一切的在准备对月球做点儿什么。卢比扬卡的同志告诉我们,他们的最新火箭的运力,是我们规划中的最大火箭的几乎两倍……”

    这个差距,大概是从50吨到100吨的差距。

    在场的其他人都吃了一惊,这个差距的确是有些大。而且他们都知道,自从自己这边连拔卫星、载人的头筹,剩下的也就只有登月是政治收益最高、技术难度相对最低的航天计划。

    但这个难度低,是相对的,相对的是登陆九大行星。

    其实际难度之大,就连现在公认的世界航天技术第三、而且很有自己的特色优势的南方同志,都不敢在这方面提出任何的计划。

    太空设计院的人没有停下自己的话:“我们初步计算过,为了赶上花旗人,我们需要将我们规划中的大火箭,从一级24台发动机提高到30台才能将运力从50吨提高到95吨……”

    另外一人笑道:“这又如何?难道是我们造不出能塞下30台发动机的火箭?”

    他并不了解火箭这个领域,因此思考问题有些简单。

    “达瓦里氏,问题不在塞不塞得下,而在于我们能不能控制!24台发动机已经非常困难,30台发动机的控制,对我们的技术和能力来说简直就是灾难性的!”

    白熊擅长系统集成不假,擅长用一堆破烂整出个能用的东西也不假,但是N-1火箭,远远超出了他们现在的集成能力。

    “难道南方人就有这个能力?”有人对此表示怀疑。

    设计院的人转过头看向他:“达瓦里氏,他们有没有这个能力我不确定,但是我确定的是,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有他们擅长的领域,甚至比我们更强!各位达瓦里氏,别忘了我们是靠谁的卫星,才保证了对花旗战略意义上的实时监视的?”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打小就清澈的小说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最新章节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全文阅读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5200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无弹窗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打小就清澈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