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卷 第一千零七十章 光明的火炬,需要柴薪

朕真的不务正业 最新章节正文卷 第一千零七十章 光明的火炬,需要柴薪 http://www.ifzzw.com/342/342040/
  
  
    朱翊钧知道了两个名字。

    一个是科内利斯·德·浩特曼,此人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创始人,此刻,东印度公司的雏形已经形成,另外一个约翰·霍金斯,他是英格兰东印度公司的创始人,同样也是英格兰三角贸易的开创者。

    经过霍丞信的介绍,朱翊钧了解了这位约翰的生平,也了解了英格兰三角贸易的概况。

    约翰·霍金斯的三角贸易,从一开始就是英格兰的国家行为,因为他的岳父是本杰明·纲森,此人是英国皇家海军的财务官,同样也是英格兰上议院的议员。

    在岳父的资助下,他很早就开始在大西洋冒险。

    在嘉靖四十一年,在数位伦敦商人的帮助下,约翰霍金斯率领以萨洛蒙号为首的盖伦船队出发,这船很小,按照大明的算法,大约相当于大明四百料的战座船。

    船队一共有三条船,而领航员是一名西班牙人。

    三条船抵达了几内亚海岸,捕捉了三百名昆仑奴,将其带到了海地岛,交换到了足够的商品后,回到了英格兰。

    时至今日,这个贸易航线,已经持续了足足三十二年之久,无数的黑番被带到了南北美洲。

    搅屎棍总是这样,做事不考虑后果,为了更快的积累财富,不曾阉割的黑番,完全打破了保持默契的交易规则,把大西洋三角贸易,搅成了一个粪坑。

    “费利佩要远征英格兰的想法是对的,他唯一的问题,就是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打了远征之战,一步步的把自己逼到了这个境地。”朱翊钧略显感慨。

    费利佩作为日不落帝国的霸主,日不落就是西班牙的核心利益,当大西洋贸易变成了粪坑,海贸环境极具恶劣的时候,他作为海洋霸主,的确要荡平海寇的老巢,让海疆恢复平静。

    他低估了大西洋风暴的威力,将远征打成了烂仗。

    英格兰搞三角贸易,搞私掠许可证,允许海盗合法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浑水摸鱼,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英格兰宁愿不跟大明贸易,也要维持私掠许可证的存在。

    “马六甲城是昆仑奴的集中地,在马六甲城阻断未曾阉割的黑番,是当务之急。”霍丞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到马六甲城六次,马六甲城的管理是比较混乱且松散的。

    “爱卿所谏言之事,朕一定会留心。”朱翊钧坐直了身子,严肃的说道,他会把这个当个事儿办。

    掉以轻心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大明朝廷如果不把这个当个事儿办,大明的后花园南洋,就会变成和大西洋一样,成为粪坑。

    “朕也祝爱卿,此行一路顺风。”朱翊钧表达了自己诚挚的祝福,希望霍丞信第一次自己带队,不会出现任何的意外。

    霍丞信郑重行礼,恭敬的说道:“谢陛下隆恩。”

    除了送别霍丞信之外,朱翊钧这次还要送一位故人离开,黎牙实。

    黎牙实被皇帝召见,走进了观潮楼一步步的上到了五楼,行了一个五拜三叩首的大礼,俯首帖耳的说道:“臣黎牙实蒙受圣恩二十年,沐浴王化,如今垂垂老矣,今日乞圣上恩准,准臣返乡。”

    “免礼吧。”朱翊钧摇头说道:“朕还以为,你会一直留在大明,但没想到,你居然学到了血性和气节,要做窃火者,可是你想过没有,你窃来的大明智慧,泰西人真的想要吗?”

    “马丽昂把农奴变成了自由民,可是这些自由民,永远失去了马丽昂之前,也没有感谢过她。”

    “泰西什么样子,你非常清楚,现在后悔还来得及。”

    这是大明皇帝第二次挽留,第一次是黎牙实蹲了一个月的天牢,吃了一个月掺了锯末的面包后,缇帅赵梦佑询问。第二次是朱翊钧当面询问,他现在后悔真的来得及。

    而且大宗伯沈鲤准备给黎牙实升官,升到正四品,这样一来,他就是万历维新以来,唯一一个夷人四品官了,至少逢年过节大宴赐席的时候,有个座位,而不是像其他夷人一样只能站着,而且还要背对着人。

    “臣得回去,安东尼奥是国王,就是陛下给了他大牧首的职位,他对葡萄牙的关切,大于对大光明教的热情。”黎牙实郑重思索后,还是没有后悔。

    他要回去吃掺土的面包,而不是在大明吃山珍海味了。

    这次葡萄牙使者,只把马丽昂的骸骨送回了大明安葬,完成了马丽昂的遗愿魂归大明,可圣物,最后的亚麻素布,留在了里斯本,留在了大光明殿。

    安东尼奥的这个决策,是为了葡萄牙,而不是为了大光明教,不是为了用雷霆审判罪恶,接引光明到人间。

    这非常合理,安东尼奥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平民的支持,他在费利佩手下忍辱负重,背上了大明皇帝超高的战争利息,再回到葡萄牙和费利佩搏命,只是为了对得起这份支持。

    他作为国王,自然更加看重葡萄牙的未来,而不是大光明教。

    “黎牙实,朕问你,你觉得你有多大的把握,做到这件事?”朱翊钧郑重的询问,雷霆审判罪恶,接引光明这件事,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零,必败的局面。”黎牙实平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到泰西,是为了完成马丽昂的未竟之事,至于能不能做到,黎牙实觉得不能,这完全不是事在人为,就能做到的。

    “陛下,带来光明的火炬,需要柴薪。”黎牙实诚恳的说道:“此业,唯有前赴后继。”

    “大明能有今日之辉煌,就是前赴后继,一代又一代的反抗,一次又一次的伐无道,前赴后继。”

    黎牙实在大明生活了二十年,对于大明为何是天朝上国的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除了伐无道之外,就是薪火相传。

    这两个基本的共识,造就了今日大明两百年的辉煌,缺一不可,哪怕缺少一个,都无法完成哪怕一次的纠错。

    “行吧,那就去吧。”朱翊钧选择了放行,黎牙实去意已决,留是留不下了。

    黎牙实写的论中国,朱翊钧已经看了许多次,他有几个不太理解的地方,询问了黎牙实,得到了一些不太明确的答案。

    “陛下所问之事,臣只是一知半解。”黎牙实眉头紧锁的说道:“陛下问其究竟,臣只能以文成公和王谦一事举例了。”

    “陛下,文成公有功于江山社稷,在万历维新浩浩荡荡的大势之下,他在洪武军屯卫所和永乐住坐官厂的基础上,将其合流在一起,制定了官厂制度。”

    “但是文成公没有把官厂传给自己的儿子王谦,而是还给了朝廷。”

    “其实当时很多人讲,文成公会在离世之前,打压官厂的总办、大工匠,展现自己的暴怒,而后等到他离世后,王谦作为儿子,就可以施恩于这些总办和大工匠,进而笼络人心。”

    “但文成公没有,他没有做出父死子继的戏码,而是还给了朝廷,身股制改制后,官厂不仅是朝廷的,同样是匠人的,完成了官厂制度的建设。”

    “臣是一个夷人,在臣看来,这就是大明贵为天朝上国的另外一个原因,大明人尊重秩序,这种尊重,让大明人享受秩序、安定两百余年。”

    黎牙实不觉得这是王崇古个人操守的问题,而是尊重秩序这种普遍文化和共识的结果。

    除了王崇古没有搞父死子继之外,还有孙克弘举荐了陈敬仪为新的商总,而不是交给了自己的儿子。

    老国王死的时候,总是刻意打压旧臣,等到新王登基,新王会对旧臣进行照拂、施恩笼络,这是一种人尽皆知,笼络人心的办法。

    这种把戏,人尽皆知,但这个把戏,在这片土地上,总是反复上演。

    既然每个人都知道,为何还能成功笼络人心,答案就在尊重秩序这四个字上。

    旧臣被打压而后被施恩,这个过程,旧臣遵循了秩序,而新王不担心旧臣反抗自己,因为旧臣反抗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天下秩序。

    这也是司马懿被饱受诟病的根本原因,司马懿不尊重秩序。

    魏明帝曹叡死时,特意将司马懿确定为顾命大臣,另外一个顾命大臣,则是宗室曹爽。

    齐王曹芳继位,登基称帝,曹芳对司马懿极好,先是给了司马懿升官大司马,再升为太傅,并赐恩典,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曹芳对司马懿极其信任,司马门的守军,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

    正始四年,司马懿出征,要去打皖城诸葛恪,曹芳驾车出津阳门,亲自为司马懿送行。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杀大将军曹爽及其家人、架空对他礼遇有加的曹芳,是毫无道理的,是彻头彻尾的背叛,是对天下秩序的挑战。

    以至于在西晋建立之初,都不知道如何美化司马懿豢养死士、发动兵变这件事,甚至连皇帝曹芳步步紧逼,要置司马懿于死地的故事,都讲不出来。

    因为发动兵变的关键,司马门的守将,还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懿能成功是因为皇帝曹芳的信任。

    这是莫大的信任,才会把自己的生死交给他们司马家,但司马懿辜负了这份信任。

    西晋无可奈何,只好把诸葛亮抬了出来,这可是司马懿的一生之敌,却成了西晋塑造忠君的典型人物。

    大明人普遍尊重秩序,相应的,秩序也不吝啬,赐予了大明两百年多年的安定和和平。

    在大明时间久了,就会容易忘记战争的残忍,而对战争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向往,甚至对封建二字,都会有些幻想,觉得可以解决部分央地矛盾。

    这种吃饱了撑的向往和幻想,让黎牙实感触良多,他多么希望泰西人,也能过上安定和祥和的日子。

    几百年,数代人,享受秩序带来的好处。

    黎牙实坐直了身子说道:“陛下,请相信文恭公说的,夷狄狼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这句话是真的,泰西人,或者说蛮夷,并不尊重秩序,他们习惯了出尔反尔,习惯了言而无信,习惯了胡搅蛮缠。”

    文恭公就是万士和,这位礼部尚书,在礼部讲的最多的就是这句。

    千万不要相信任何蛮夷给出的任何承诺和任何话。

    “哪怕是臣,臣离开了大明,陛下就不用再相信臣说的任何一句话了,臣出了大明,就是蛮夷了。”黎牙实面有不忍,他可以忍受掺土的黑面包,但不想自己变成蛮夷。

    对于一个清醒而有理智的人而言,变成蛮夷,是一件极度悲哀的事儿。

    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他回了泰西,就是蛮夷了。

    “你这不是很明白吗?非要走。”朱翊钧叹了口气,这黎牙实已经是士大夫的模样了,他心里清楚的很,此行对他意味着什么,但他还是要去。

    这就是黎牙实的《论中国》里讲的大明天朝上国三要素,伐无道、前赴后继和尊重秩序。

    “臣告退。”黎牙实再行大礼,站起身来,一步步下船,也没有回头,向着栈桥而去。

    朱翊钧在观潮楼送别了大明环球贸易船队,他看着一艘艘巨舶,在驳船的牵引下,驶出了港口,在海面上扬起了一张张如同云朵一样的风帆,遮洋的船帆,最终消失在了海天一色的地平线。

    一直到帆船消失后,朱翊钧仍然没有起身,而是坐在观潮楼,看着新港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黎牙实讲的东西,朱翊钧完全能够理解,尊重秩序,而后享受秩序带来的恩赐,这可能也是大明智慧的核心之一。

    皇帝陛下想起了万历初年的一件旧事:王崇古杀京营百户。

    戚继光在喜峰口埋伏了北虏董狐狸,立下了赫赫战功回京领赏,到北大营驻扎的时候,遭到了京营百户的刁难,戚继光不愿意京营和边军的矛盾激化,选择了谅解。

    而王崇古还是军法处置,杀死了这位百户。

    那时候,王崇古是京营总督军务。

    当时朱翊钧尚且年幼,其实不太理解,为何张居正没有借机发难,而朝中的大臣,包括戚继光本人,都没有对这件事进行深入追究。

    到了后来,朱翊钧当皇帝时间久了,观政理政的时间久了,明白了王崇古的选择,和朝中大臣的沉默。

    戚继光在蓟州等地,领三镇总兵官,手下有军兵十万,戚继光表面上谅解了这位百户,实际上戚帅当时,真的不打算为难这位百户,对于个人荣誉,戚帅早就看开了,能让他安生的打仗,就是天幸了。

    王崇古作为京官,他只能把这百户杖杀,一旦戚继光心里拧成了疙瘩,这十万人会造成多大的动乱?要知道当时戚继光是立下了大功,阻拦了土蛮汗的入寇,回京领赏,却被一个百户如此羞辱。

    隆庆元年,土蛮汗以朝廷给俺答汗封王,不给他封王,讨要封赏为由,攻破了喜峰口,大肆劫掠了京畿一番,而戚继光击退了土蛮汗的再次入寇,让土蛮汗损失惨重。

    论功行赏,到京师来领赏,却被羞辱,这和李靖打完了吐谷浑之战,干掉了吐谷浑的可汗,回到了长安,却要接受谋反质询调查一样。

    百户是当时京营的军兵,自然要按军法处置,以下犯上,羞辱有功将帅而不知悔改,王崇古军法处置了这位百户,也算是一种尊重秩序的选择。

    当然,王崇古的主要目的,还是阻拦戚继光封伯入京营做总兵官,他自己都不否认自己是个奸臣出身,这个主要目的,他从来没有否认过。

    但朝中大臣、科道言官也对这件事沉默,就是因为这位百户,在挑衅秩序。

    同样,还有朱翊钧手刃贱儒陈有仁。

    陈有仁美化倭寇肆虐,抹黑诋毁戚继光东征平倭,当时王崇古给皇帝补了驾贴,甚至还给了十张空白驾贴,最后这空白驾贴,都用在了维护王崇古的身后名之上。

    而朝臣们同样也没有对皇帝当街手刃贱儒的做法,大肆批评。

    因为陈有仁破坏的是‘功赏过罚’这一个天公地道、不证自明的秩序,有功的要给予恩赏,有过的要遭受惩罚,赏罚分明,才能让秩序维护下去。

    “回宫吧。”朱翊钧站起身来,回到了晏清宫,他下了车站在宫门前,看着已经挂好的匾额,笑着说道:“无能的应天府啊,就只会说不要,人松江府就只办事,他应天府怎么赢?”

    松江巡抚李乐、松江知府胡峻德的动作真的很快,在皇帝准许更名后,立刻又上奏,请定六部在松江府常设衙门,以便国事,作为世界贸易中心、经济中心,半个科学中心,松江府的这个请求,是非常合理的。

    巡抚、府衙这一级别的衙门,已经不能很好的处理松江府诸多事务了。

    朱翊钧并没有准许这个奏请,一方面是照顾应天方面的情绪,一方面则是没有必要,他每年都到松江府驻跸,处理一些棘手问题,这样劳碌和奔波,他辛苦归辛苦,可一个大明,三个朝廷班子,就有点太多了。

    有应天府一个备份,眼下的局势,完全足够了。

    实在不行把应天府那套裁撤,换到松江府来。

    朱翊钧在七月末关于戎政改制的问题,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廷议,最终戚继光的奏疏,通过了廷议,边方组建二十七个边方步营正式开始推行。

    但关于从辽东到广州,沿海地带设置步营,并没有获得普遍共识。

    在部分朝臣们看来,还是有点太贵了,以浙江九营、南京振武营这样的地方性质的步营为宜。

    大明沿海地带十分的富裕,地方财政完全能够养得起类似浙江九营的地方步营,完全没有建立朝廷直管步营的必要。

    水师精锐加上地方步营,完全可以保证地方安宁,防止海患的发生了。

    二十七个步营,每年超过330万银的军饷支出,对于朝廷而言,戎政靡费将近两千万银的规模,还是有点太多了。

    这种恐怖的军费支出,在嘉靖年间是不可想象的。

    以嘉靖进士为主的大臣们,对于皇帝如此奢侈的做法,表达了自己的不解,现在的军事实力,真的完全够用了,天下没有那么强力的敌人,需要如此庞大的军费支出。

    陛下难道准备远征泰西不成?

    “大臣们的顾虑是为了江山社稷考虑,嘉靖年间大明岁入五六百万银,万历维新的今天,超过六千万银的岁入,大臣们不得不顾虑,大明岁入能一直维持如此庞大的规模吗?”

    “一旦无法维持,营兵建设容易,可裁撤就很难了。”朱翊钧将几本反对的奏疏,放在了面前。

    以少司徒侯于赵为首的一批人,他们的反对,不是为了对抗皇权,而是表达担忧。

    兴衰这事儿,这片土地反反复复上演了很多次,今天兴盛,养得起,明天衰亡,养不起了,要裁撤,那暴力必然失控。

    南京振武营兵变、杭州罗木营兵变,都是战争逐渐结束,削减待遇之后,引起了哗变。

    北方需要营兵镇守,而且依托于军屯卫所存在的二十七个步营,即便是解散,也就是返回卫所,还能种地活下去。

    可沿海地区地区的营兵,可没有那么多的军屯卫所做兜底了,两百年兼并,稍微富裕一点的地方,军屯卫所的田产,早就被兼并一空。

    “其实还有个路子,大臣们都没说。”朱翊钧笑着说道:“养不起的时候,营兵搞天下均田好了。”

    张宏真的一点都不敢接这句。

    矛盾的演变具有不可预知性,这是普遍存在的性质决定的,因为构成一个矛盾的小矛盾实在太多了,没人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

    营兵天下均田的过程,一定会变成群雄蜂起、逐鹿中原的军阀乱战,最后的结果就是生灵涂炭。

    “大臣们讲的对。”朱翊钧朱批了侯于赵等人的联名奏疏,先把已经达成共识的九边二十七营做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再议沿海备倭步营之事。

    饭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朱翊钧还很年轻,他一点都不着急。

    “报!陛下,安南塘报!”一个缇骑匆匆忙忙的跑进了晏清宫御书房,将火漆封好的信筒呈送到了御前。

    朱翊钧检查火漆,打开了信筒,查看了书信火漆印绶后,仔细看起了塘报。

    来自征南大将军陈璘和征南将军骆尚志的塘报。

    安南平安王、摄政王郑松,征调了足足十二万大军,号称三十万,从升龙城向着海阳城和广安城而去,试图一举夺回海阳和广安城。

    骆尚志是先锋,广安和海阳二地,他只有三千人,他沉着应对,从广安撤军,集中力量防守海阳。

    如果打不过,可以从水门直接出海离开,广安则需要走一段河道,才能入海。

    “这个名叫杜桧的家伙,真的不是海防巡检发展的细作?!”朱翊钧看着战报,总觉得这个杜桧的所作所为,都太像大明细作了!

    骆尚志打广安的时候,杜桧不动如山;

    等到广安被大明军攻破,杜桧觉得独木难支,转进如风,望风而逃;

    郑松组织了足够的兵力,以十二万击三千,无论怎么看,优势方都是安南。

    骆尚志也搜集到了足够的水文地理,做好了撤退的准备,准备返回姑苏岛主营,等安南军再而衰,士气不在的时候,再取广安和海阳。

    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杜桧领兵两万,贪功冒进,急速行军,直扑海阳而来。

    十二万人的确太多了,骆尚志手下三千人绝不是对手,可杜桧就来了两万。

    墩台远侯将情报传来后,骆尚志还以为其中有诈,有埋伏,是郑松在诱导三千陷阵先锋出城作战,一举歼灭。

    但最终骆尚志确定,并非设伏,杜桧真的和后军相距甚远,战机稍纵即逝,骆尚志没有犹豫,果断在必经之路的鱼嘴滩设伏,一举击溃了杜桧。

    这次的击溃,引发了总溃败,后军根本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就遇到了大量的溃兵,大明打过来了,本就人心惶惶的军队,很快就变成了,谁逃得慢,谁就是殿后的场面。

    “戚帅给朕讲戎事,就总是说:撤退时,最大问题,就是谁来殿后,强军自然是精锐殿后,弱军是谁跑得慢谁殿后,但这些跑得慢的军兵,又不傻,他们会举手投降。”朱翊钧想起了戚继光讲戎政讲的内容。

    这安南军队的表现,让朱翊钧扶额。

    “首里侯也觉得有点怪,专门询问过了,杜桧不是海防巡检发展的细作,这个杜桧,他的母亲和郑松的母亲是亲姐妹。”张宏专门了解过,真不是细作。

    郑松的母亲出自广南阮氏,是安南南方最大的军头,郑松的母亲叫阮玉宝,而杜桧的母亲叫阮玉丽,是同父同母亲姐妹。

    郑松对母亲十分感激,因为在安场营大火中,她的母亲为了保护他而死,郑松成为了郑主之后,做了很多纪念母亲的举动。

    这杜桧,就像是有了免死金牌一样,所以弃城而逃的他,仍然可以带兵。

    杜桧贪功冒进,因为他理所当然的觉得,只要十二万大军的消息传到了海阳城,抢够了财货的大明军自然会撤离。

    这样一来,杜桧只要足够快,就能独占收复失地之功,弥补之前弃城而逃的罪责。

    杜桧完全没料到,骆尚志和三千陷阵先登营兵,非但没有逃走,还主动出城作战,打了杜桧一个措手不及。

    “他怎么敢如此小觑骆尚志?那可是娄虎啊!他是个小人,就理所当然的以为,别人和他一样,是个小人?”朱翊钧对这一战的结果,有些哭笑不得。

    杜桧贪功冒进,而且还轻视大明军,这一次的大败,是真的活该!

    郑松领十二万大军铩羽而归,骆尚志和陈璘关于是否追击,想法有点不太一致,骆尚志想乘胜追击,而陈璘作为主帅,最后的决策是步步为营。

    “都是大明的好儿郎。”朱翊钧给了朱批,陈璘不让追击,骆尚志面对泼天的军功,服从了军令。

    就是李如松这种刺头,打仗的时候,也不会违抗军令行事,这就是当下大明军容耀天威的根本所在,军纪严明。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吾谁与归的小说朕真的不务正业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www.ifuzu.com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朕真的不务正业全文阅读朕真的不务正业5200朕真的不务正业无弹窗朕真的不务正业吧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吾谁与归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爱腐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