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韬光养晦第四十二节漕运与海防
莱州府蓬莱
时间过的很快,沧州的事务处理自是有人来打理的。шщш.щu.小說網首发官面上的事情由吴庆来应付,对于这个北直隶盐运使司的大使来说的明军军力有了深切的认识。本来按照正常的编制蓬莱水军当有兵员五万三千人,其中水军三万人陆军两万三千人,大福船二十艘,草撇船四十艘,海沧船和苍山船六十余艘,余下的皆是一些辅助性的舰船,总数两百余艘。可是最近几天所见的情景完全的跟纸面上的数据时对不上的。林洲也只能在心底深深地无奈,任何的伟大抱负都是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的,在盐场还没有建成的情况下他还是不想过早的打乱他已有的部署。再说了还是有时间对于大明的政治经济等各领域大刀阔斧的改革的,至少十年之内是不会有太大的意外来阻止他的雄心壮志的,即使是现在对于现状在不满意,也只有默默的忍受等到时机成熟那刻的一击致命。
在蓬莱呆了两天,林洲一行就是已经开始返京了,因为从京师中传来的消息迫使他必须尽快的回转。京城的御史言官们的奏章都是已经堆满了文渊阁的书房中,大多的奏章都是询问皇帝为何连续多次的不早朝的,私底下还有更多的官员串联准备午门跪谏。
林洲是在万历八年的五月初七乘海州从蓬莱驶往天津卫的,一路上都是处于渤海湾内并没有什么大的风险,所乘的船也是当时世界上鼎鼎有名的福船。这个福船不是作为军事用途的,而是沿海的商人们用来运输货物的货船。虽然大明目前仍然是实行的禁海政策,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还是有着众多的商人们冒险在沿海地区行商的。对于这种枉顾市场和历史发展的政策林洲也不是很感冒,所以混入了一家从南方来的福船前往天津卫准备在那里上岸直奔北京。
福船所走的海路正是几百年前元朝和开国初年朝廷海运的航路,驶过山东半岛直至天津卫的这一段也是最安全的一段。因为渤海湾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像两只手臂一样紧紧的搂在怀中,五月的海湾还没有到季风来临的时候,加上这个时代的海船大多都是沿着海岸线航行的没有什么危险。
历史上也就是这样的航线是元朝和明初的重要海运航道,肩负着北方每年四五百万石的粮食运输。后来因为海运的损耗过大才逐渐的停止了这种运输方式,改由运河来完成。海运有着天然上的成本优势,那些巨大的海船一次的运送量绝对是比得上运河上的十几艘内河船的运力。为了能够满足南粮北运和北货南运,朝廷不得不保持了一支十几万人的专职漕运大军和近万艘船只的庞大机构,每年所费的钱粮就是多达百万两白银之多。效率低下的官僚机构和臃肿庞杂的人员构成绝对是拖累朝廷财政的巨大累赘,沿运河两岸的几十座城市都是建有大量的周转仓库。漕运总督治下的十数万漕丁是这个时代国营企业最反面的教材。
明朝的漕运始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的时期。一三六八年明军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树立起明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地位,因为元朝残余势力退入草原一时间北方云集了庞大的军队。其庞大的军需从何而来仅靠残破的华北和中原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就依靠从富庶的沿海和南方运粮。先用三百石的船运至陈州颖岐口然后以巨舟经黄河、八里树再车运至卫河输送到北京。这也是海路并举的漕运措施。
成祖后,北方日益庞大的边军和京城官员以及北方的大量王公贵族的聚集,造成了粮食等各种物资的需求越来越庞大,仅靠北方的供给已经是不能够满足,加上从经济上的考虑大明朝加强了从运河输送粮食的规模,后来的沿海猖獗的倭寇海盗袭扰和科学技术对于海潮、风浪、暗礁等的不熟悉,渐渐的海运被废弃了。这样一来,北方边军及京师的千万石粮食的运输就完全的依靠漕运来运送了。
总之,漕运不仅成为明王朝从经济上维持其封建政权生活的源泉和经济命脉。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更成为明王朝维护其对东南经济中心地区,乃至全国的统治,实现其运兵运粮强化对全国人民军事控制镇压和迅速有效的抵御外辱的重要工具。故而受到明朝廷的空前高度重视。xh211
...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