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韬光养晦第三十六节长芦盐场
河间府沧州
运河上船只遮天蔽日、帆影摩梭,岸上也是人来人往、摩肩擦踵,各种做生意的小档摆满了运河两岸。шщш.щu.小說網首发沿江的大街上最多的就数镖局武当行了,一间接一间的数不胜数。
这里最多的还是那些贩盐的小贩和商贾,一挑一挑的用扁担挑着的绝大部分都是盐,一车一车所运的也绝大部分的是盐,着了几乎成了盐的天下了。这里是河间府的沧州县,是大明四大盐场之一。“万灶青烟皆煮海,一川白浪独乘风”描绘的就是这里盐业生产的盛景。
林洲一行人此刻正走在沧州的大街上,看着身旁来来往往的商贾不由的感叹大明帝国的繁华来。至于林洲为何要到沧州来那还不是被钱该闹腾的。想要做一番事业就得要有资本,可是他的那个便宜皇帝老爹可是什么都没有给他留下来。身后只是一个千疮百孔、负债累累的朝廷,就是连官员的薪俸都是发不出来,更不用说能给他留些个零花的钱财了。自万历七年起,这一桩桩的事情,每一件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流水般的花了出去的。要不是林洲左右腾挪的,从内宫和御膳房革制中捞了点银子,怕是他连一件事都办不好。这编练亲军、兴建学堂、支持丈量田亩等等的事,哪一个不是填银子的大窟窿。帝国的财政已经是没有什么指望了,要是都指望着文味轩的那一点点利润也是朝不保夕的。
没有办法,林洲只能去做这个时代最能捞钱的营生了,那就是盐铁。只是限于能力,目前林洲只能盯着盐业这一块了,要知道冶铁可是属于重工业的范畴,那是要用金钱砸出来的行当,就林洲的口袋来说还没有这个条件的。所以就只能从盐业入手了。
这个时代的盐,大多是指淮盐,也就是今天淮河流域地区和江苏北部沿海地区盐场所产的盐。明代各大盐场中,淮盐的质量是最好的,其质地优良,色泽白艳,口味鲜美,成为明朝廷食盐采办的主要对象,光禄寺、神宫监、内宫监,于两淮地区设专供,特意采办。至于靠近京师的北直隶沿海地区的长芦盐场,这个时候还是默默无名的。不过林洲是知道后世的长芦盐场可是中国最大的盐产地了,所以才会带着一帮子的随从赶到这里来。
林洲就是要在这未来的盐业中心上开发,建立一个压倒淮盐的基地来。所以他才说通了内阁诸人,合并了山东盐运使司、长芦盐运司,改为北直隶盐运使司。职责也是扩大了不少,从山海关到山东海州一线沿海,近两千里的范围内都属于其管辖范围。不过在林洲的心里还是以沧州黄骅到山海关这一段为主的,这里正是后世的长芦盐场的范围之内。
沧州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县城,它的盐业历史自汉代就已经是闻名天下了,跟淮盐、井盐和青海岩盐主宰着华夏千百年来的制盐业。这也是林洲今天来到这里的原因之一。
古代制盐都是煮盐,也就是弄一口大锅用火来熬干海水从而得到盐巴的,普通的一口大锅一天不停的运转也就能制个二三十斤而已。这个时代还不是大规模的盐田制盐的,,皇帝并不像其他人传言的那样可怕,至少还没有这方面的感受来。皇上也不像想的那样的威严四伏让人不敢亲近,几天来皇上的表现在这些人心中自是留下一个深深的印象来。
“万岁,现在已近五月,离着七八月份也是没有多少的时间了,恐怕林大人和张大人无论如何也是赶不上工期的了。”专业的人总是要来些专业的事,还没有把屁股捂热,吴庆就开始讨论起皇帝的伟大前景上来了。
这里不能不提一下林洲的野心来。盐政在古代科技商业均不是很发达的时代,那就是朝廷财政的重要保障,历朝历代的财政收入一半都是来自盐政收入。有些数字林洲还是很清楚的,也就是万历初年扬州一地的盐业资本不下三千万两,每年可得利润九百万两,除去税额一百万两和各项费用支出三百万两外,其纯利润就高达五百万两之多,明朝朝庭的盐税收入是:每引得银六两六钱四分古代各个朝代的盐政都是发放盐引的,不过却没有固定的每引具体数额,应得白银一千三百二十八万两白银但实际上最多时只有二百五十万万两白银,盐税大量流失。而盐商们所得的利润就已经是超过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了。由此可见制盐的暴利是多么的惊人了无怪于即使是杀头的抄家的大罪历朝历代还是少不了在这上面动心思的,这也是林洲想要分的一杯羹的原因所在。
现在的盐几乎都是出自两淮,因为质量的原因两淮地区的盐行销大江南北,已经是处于垄断地位了,就是在扬州地界上纵横的大盐商们也大多是山西的商人居多。要想打破他们的垄断,就只有不断提高国有盐场的产量、质量,降低成本,才能跟两淮的盐来一争高下。
于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盐工艺就在林洲的大力支持和提点下,在工部数十位能工巧匠的努力下诞生了。
说来也是简单的很,盐的产量取决于制盐的方法,晒盐是这个时代提高盐产量的唯一方法了,但是这个时代没有一些可能大面积建造盐田的材料,虽然个别的地方已经有了盐田的存在了,但是也是一些利用天然形成的沟壑而已,产量上不来。这一切都是难不倒林洲的,在他的指点之下,工部的工匠们已经利用官窑烧制出了水泥的原始产品,虽说在强度和凝合力上差了一点点,用来制造盐田已经是足够了。林洲相信凭借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加高质量的水泥诞生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至于晒盐的其他的工艺流程,林洲也是耗费了大量的脑细胞,十几位工匠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才设计完成了第一代大规模工业化制盐的所有工程设计,这里当然是少不了林洲的功劳的,就是有了他多几百年的智慧才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这个划时代的工程。
晒盐的关键就是加速海水的蒸发,快速的获得用于制盐所用的卤水。林洲根据这个要求才想出了用分级提水加强流动和提高海水温度加速水分蒸发的方法,设计了一个用七级长长的平整缓坡来蒸发海水中的水分,并在每个分段上建造大池用草灰、沙子、木炭、棉纱和其他吸附物来净化制盐用的卤水,以便获得高净度的原料。这个缓坡就是林洲设计用来加速蒸发海水的装置,表面上是没有什么玄机的,但是在下面却是使用了水泥建造的管道,用加热的方法来蒸发海水。这个原理出自林洲以前在同学家的炕,作为一名哈工大的学生,怎么能不知道东北农村的那些土炕呢xh211
...
(爱腐竹小说网http://www.ifzzw.com)